当前位置:首页 > 影讯 > 正文内容

视觉盛宴难掩叙事空洞,《刺杀小说家2》陷入“续作魔咒”

四年前,《刺杀小说家》以奇崛的异世界设定与“小说改变现实”的创意,为国产奇幻类型开辟了新路径,最终收获10.35亿元票房,成为一部兼具口碑与市场影响力的作品。四年后,导演路阳携续作《刺杀小说家2》再度登场,却在视觉全面升级的同时,暴露出叙事逻辑的断裂与节奏的失控,陷入“技术封神,故事失魂”的创作困局。

视觉奇观全面跃进,异世界建构再升级

作为首部曲的延续,《刺杀小说家2》在视觉层面展现出更强的野心。影片围绕小说家路空文(董子健 饰)意外重返笔下世界、对抗突破次元壁的赤发鬼(邓超 饰)展开叙事,试图在“现实—小说”双线交织中探讨作者与角色的命运博弈。


导演路阳在采访中透露:“我们希望讲述一个关于向内寻找自我的故事。”为此,影片在美术设计上构建了多元而宏大的场景体系,每一处异景都仿佛从东方古籍中幻化而出,却又具备真实可感的生命气息。例如路空文重入“云中城”的镜头,通过手机变焦与俯瞰视角的穿插,巧妙打破现实与幻想的界限,形成极具当代感的视觉隐喻。


在特效层面,影片的投入与完成度也显著提升。全片视效镜头超过2800个,“烛龙飞天”“饕餮吞城”等场面在保留漫画感设计的同时,融入了“石甲术”“复生术”等东方奇幻元素,动作场景如雾中荒宅追击、山谷空袭等,调度复杂、冲击力强,展现出国产电影工业的进步。


叙事失焦:丢了魂的“小说家宇宙”

然而,视效的飞跃并未带动叙事的同步提升。影片开场即标注“基于双雪涛小说《刺杀小说家》的概念创作”,恰恰暴露了续作的根本软肋——失去了原著的叙事根基。

尽管路阳与编剧团队在创作初期反复推翻故事方案,最终成片仍显得主题涣散、逻辑松散。影片引入的“双向穿越”本是一大亮点:赤发鬼通过遗落人间的手机反向入侵现实,甚至向作者发出“你,敢把我写死?”的诘问。然而这一高概念未能深入展开,赤发鬼的“现实一日游”沦为潦草的搞笑段落,其角色动机也因零碎的“回忆杀”而显得分裂单薄。

更遗憾的是,前作中关宁(雷佳音 饰)寻女的执念、路空文的创作困境等情感支点,在续作中已被基本消解。当冲突源头不复存在,故事便失去了推动观众共情的核心动力。


节奏失控:被技术冲淡的神秘感

如果说叙事失焦是影片的第一重困境,那么节奏失控则让观影体验雪上加霜。影片采用快速剪辑推进剧情,虽提升了信息密度,却也剥夺了观众解读与想象的空间。

异世界中的“神器”手机成为叙事取巧的工具:“三巨头”甫一亮相就完成技能展示,赤发鬼甚至玩起自拍三连,原本应有的神秘感与史诗感被消解殆尽。而当反派蝉(常远 饰)在开场不久就全盘托出计划,影片的悬念张力也随之瓦解。


结语:技术不应吞噬叙事灵魂

影片结尾的彩蛋戏仿《哈姆雷特》提出诘问:“小说是继续写,还是不写,这是个问题。可你说了不算。”这句台词仿佛成为创作困境的自我映照——当视觉奇观不断加码,故事内核却逐渐空洞,电影本身也陷入了“为拍而拍”的悖论。

尽管《刺杀小说家2》已宣布密钥延期至11月30日,但在叙事与节奏的双重失控下,市场与观众的冷淡回应恐怕难以逆转。这部续作的困境,也再次印证了电影创作中不变的真理:再炫目的技术,也永远替代不了打动人心的好故事。




发表评论

访客

看不清?换一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。